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麻醉和循环肿瘤细胞一项

中科白癜风国庆专家会诊 http://m.39.net/news/a_5863494.html
在手术治疗中,麻醉可能有助于癌症的远距离扩散,在非转移性和转移性乳腺癌中,循环肿瘤细胞的存在与更高的疾病复发风险和生存期降低独立相关。年,Hovaguimian,F等人在《Anesthesiology》上发表了一篇题为《AnesthesiaandCirculatingTumorCellsinPrimaryBreastCancerPatients》的随机对照研究,评估了不同麻醉方式对乳腺癌术后循环肿瘤细胞计数(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的影响,以确定麻醉是如何间接影响患者预后的。现介绍如下:背景大多数乳腺癌患者都要接受手术治疗,然而,越来越多的患者担心围术期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肿瘤扩散,因为全身炎症可能会影响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证据还表明,麻醉本身可能导致肿瘤远距离扩散:麻醉药物似乎直接干扰肿瘤细胞生物学,并降低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这种活性在肿瘤细胞破坏和肿瘤生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往关于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对癌症预后影响的研究的质量都不高,因此,需要大型的、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阐明麻醉药物对癌症预后的影响,但随访期长往往会破坏这种研究的可行性。为了克服这一问题,使用生物标记物作为评价预后的替代物可能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其中,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存在是一种特别有希望的指标,监测这个指标可能可以更好地了解麻醉对围手术期肿瘤行为的影响。因此,我们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估静脉(异丙酚)麻醉与吸入(七氟醚)麻醉对原发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循环肿瘤细胞计数的影响。采用优胜设计来检验吸入七氟醚的患者术后循环肿瘤细胞计数较高的假设。免疫细胞反应(即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和循环肿瘤细胞计数之间的联系在本试验嵌套的探索性体外研究中进行了评估。方法这是一项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标准:年龄在18岁至85岁之间,诊断为原发性浸润前和浸润性乳腺癌,且无远处转移(0期至III期),并计划进行或不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的患者。排除标准:术前化疗、可能的免疫损害(如自身免疫性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其他活性癌症、ASAIV或V)、免疫抑制或慢性阿片类药物治疗、二次手术(如复发、重建),或全麻伴随区域麻醉的手术(如硬膜外导管,椎旁阻滞,局麻药浸润伤口)、已知或怀疑对麻醉药超敏或过敏的患者。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静脉麻醉(异丙酚组)和吸入麻醉(七氟醚组)。两组麻醉诱导均采用标准化剂量:芬太尼(2~3ug/kg)、硫喷妥钠(4~6mg/kg)和罗库溴铵(0.6mg/kg),需要快速序贯诱导的患者静注罗库溴铵0.9mg/kg。手术期间进一步使用芬太尼遵循标准方案(即:2μg/kg;总量5~10μg/kg)。异丙酚组使用靶控输液装置维持麻醉,调整异丙酚剂量使BIS值保持在40-60之间;七氟醚组,调整七氟醚浓度使BIS值保持在40-60之间。主要结果是在术后三个时间点(0、48和72小时)的循环肿瘤细胞计数。次要结果包括最大循环肿瘤细胞计数值、阳性(使用两种不同的截止值:至少1个和至少5个循环肿瘤细胞/7.5ml血液),以及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与肿瘤细胞计数之间的联系。结果在年3月10日至年4月10日期间,名患者接受了资格评估(图1)。纳入的名参与者中,7名患者在随机分组后撤回了同意书,我们最终纳入例患者进行意向治疗分析(七氟醚组例;异丙酚组例)。图1.流程图基线特征见表1。两组的基线循环肿瘤细胞计数和阳性(使用至少1个和至少5个循环肿瘤细胞/7.5ml血液的截止值)均相似。各组的术中及术后特点见表2。随时间变化的循环肿瘤细胞计数见图2、表3。麻醉类型不影响循环肿瘤细胞计数(循环肿瘤细胞计数中位数/7.5ml血液[四分位范围]:异丙酚麻醉组:0小时1[0-4],48小时1[0-2],72小时0[0-1];七氟醚麻醉组:0小时1[0-4],48小时0[0-2],72小时1[0-2];率比,1.27[95%CI,0.95-1.71];P=0.)。然而,给予七氟醚麻醉导致术后最大循环肿瘤细胞计数显著增加(七氟醚vs异丙酚:率比,1.36[95%CI,1.18-1.56];P0.;即,与异丙酚相比,使用七氟醚时最大循环肿瘤细胞计数增加了1.36倍)。在探索性模型中,吸入麻醉对术后最大循环肿瘤细胞值的影响仍然显著(七氟醚vs异丙酚:率比,1.26[95%CI,1.09-1.47];P=0.;调整肿瘤类型、大小和阿片类药物用量)。表1.基线特征表2.术中及术后特点图2.循环肿瘤细胞计数随时间的变化表3.围术期循环肿瘤细胞计数随机抽取60例患者(七氟醚组30例,异丙酚组30例)进行体外探索性分析,两组自然杀伤细胞诱导的凋亡率相似(七氟醚组平均凋亡率为34.7%;异丙酚组为35.7%)。线性回归没有证据表明凋亡率与最大循环肿瘤细胞计数之间存在关联(回归系数,-0.;95%CI,-0.33-0.17;图3)。图3.治疗后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和最大循环肿瘤细胞计数的散点图讨论在这个随机对照试验中,名患者接受原发性乳腺癌手术,麻醉类型似乎不影响循环肿瘤细胞计数或循环肿瘤细胞阳性。在二次分析中发现,接受吸入麻醉的患者术后最大循环肿瘤细胞数增加了36%。另外,在随机选择的60名患者中进行的体外分析显示自然杀伤细胞诱导凋亡率和最大循环肿瘤细胞计数之间没有关联。本试验探讨麻醉对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围术期循环肿瘤细胞计数的影响。与之前发表的随机研究相比,我们的研究规模更大,有足够的对照组,并且通过使用预后因素缓解了长期随访的问题。在我们的研究中,循环肿瘤细胞计数基线高于之前的报道。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这种差异。首先,我们所有的患者在基线循环肿瘤细胞评估前18到24小时都进行了前哨淋巴结定位,在肿瘤附近注射可能会导致循环肿瘤细胞释放。第二,我们的患者中大约有30%的患者使用了导线定位肿瘤,这意味着在循环肿瘤细胞评估前不久对肿瘤有直接的操作。除了一次二次分析外,我们的研究结果与许多先前发表的研究(表明使用静脉麻醉的效果更好)形成对比,造成这种差异的潜在原因有两方面。首先,之前的研究报告是回顾性数据分析,容易产生偏倚和混淆。第二,异丙酚保护作用的证据部分来自体外研究,可能不能反映体内观察到的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然而,我们的发现与最近发表的关于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对乳腺癌复发影响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一致。虽然这项试验不是为比较吸入麻醉和静脉麻醉专门设计的,但大多数全身麻醉的患者使用七氟醚,而区域麻醉的患者使用异丙酚。与我们的研究一致,该试验显示两组间癌症结局没有差异。本试验中,我们研究了麻醉对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的影响,发现接受七氟醚和异丙酚治疗的患者,循环肿瘤细胞计数和循环肿瘤细胞阳性没有差异,二次分析显示异丙酚对术后最大循环肿瘤细胞值产生有利影响。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阐明癌症手术中麻醉可能产生的影响。

“论肿道麻”点评

乳腺癌是一个重大的健康问题:全世界有多万新病例,它是最常见的肿瘤,也是妇女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进行了初级治疗,仍有6%的局限性肿瘤患者和22%的淋巴结转移患者将在5年内面临复发。

麻醉药物对癌症预后的影响尚不清楚,血行播散似乎早在临床或放射学的转移迹象出现之前就发生了,外周血循环中肿瘤细胞的存在是一种特别有希望的指标,监测这个指标可以更好的了解麻醉对围术期肿瘤行为的影响。这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了麻醉对乳腺癌独立预后因素的影响,发现麻醉类型不影响循环肿瘤细胞计数,二次分析显示异丙酚对术后最大循环肿瘤细胞值产生有利影响。但是这项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结果需要谨慎的解释。首先,假设循环肿瘤细胞计数是衡量麻醉对肿瘤复发风险影响的预后因素,但没有进行长期结果分析来证实这一假设。虽然许多肿瘤标记物似乎被理想地认为是远处转移的病因,但最终还需要其他一些因素共同参与,而且预测肿瘤预后的能力是不确定的。第二,围手术期循环肿瘤细胞变化的确切含义尚不清楚。在调查循环肿瘤细胞变化的预测有效性的研究中,从“阳性”状态转变为“阴性”状态的乳腺癌患者比持续“阳性”状态的患者有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然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持续数周或数月,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些发现也适用于近期和相当短的围手术期。

其他局限性是细胞搜索分析本身所固有的。尽管EpCAM+/CK+/DAPI+/CD45-模式是广泛接受的分子循环肿瘤细胞特征,其他组合也可能发生:例如,有人认为,7.8~10.3%的乳腺癌可能缺乏EpCAM表达。另外,特定的肿瘤似乎存在多种循环肿瘤细胞表型,因此,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能力可能会受到所使用的技术的限制。最后,体外分析仅在60例患者样本中进行,因此限制了全面评估自然杀伤细胞诱导凋亡率和循环肿瘤细胞计数之间的联系。未来需要更多的收集长期结局的试验为癌症手术中麻醉可能产生的影响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编译:汤永红,述评:朱敏敏

审校:张军,缪长虹

原始文献:AnesthesiaandCirculatingTumorCellsinPrimaryBreastCancerPatients: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HovaguimianF,BraunJ,ZgraggenBRetal.Anesthesiology,(3):-.Sep.doi:10./ALN..EpubJune17.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论肿道麻”系列回顾:

点击标题,温故知新

.如何降低胸外科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

.音乐与咪达唑仑在缓解术前神经阻滞过程中焦虑的效果比较: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麻黄碱与去氧肾上腺素对麻醉中脑肿瘤患者脑血流和耗氧量的影响——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美沙酮与吗啡用于妇科肿瘤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比较: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术中阿片类药物与改善三阴性乳腺癌无疾病复发存活期有关

.肿瘤细胞转移期间的代谢特征

.七氟烷麻醉对体内结合单胺氧化酶-B的放射性配体的影响

.罗哌卡因腹腔注射可缩短晚期卵巢癌术后开始化疗的时间间隔:一项随机对照双盲试点研究

.地塞米松用量与乳腺癌切除术后早期康复:一项随机双盲试验

.吸入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对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术后阿片类药物的持续使用

.非心脏手术术后低血压与心肌损伤的关系

.人类肿瘤图谱网络:以单细胞分辨率描绘肿瘤的跨时空转变

.区域麻醉和急性疼痛管理的进展

.ERAS下术后疼痛及阿片类药物管理

.肿瘤中免疫细胞的代谢

.通过饮食调控增强肿瘤治疗效果

.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交流

.线粒体代谢:肿瘤治疗靶点

.围术期干预可改善肿瘤患者的远期生存

.肿瘤手术中红细胞输注的替代手段

.代谢重塑与肿瘤进展

.肿瘤与免疫中的氮代谢

.老年微环境如何影响肿瘤发展?

.新兴的治疗靶点:中性粒细胞

.抗氧化剂与活性氧在肿瘤中的复杂相互作用.

.局部麻醉药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肥胖与CD8+T细胞代谢: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麻醉医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自噬与肿瘤干细胞代谢调控的交互作用

.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围术期转归的影响

.综合应激反应:从机制到疾病

.肿瘤进展和转移扩散中的免疫串扰

.恶病质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Warburg效应:代谢-肿瘤-间质分数(MeTS)能指导肿瘤免疫治疗吗?

.模拟禁食与维生素C抗KRAS基因突变肿瘤的协同作用

.靶向mTOR与肿瘤代谢:经验与创新

.适者生存:骨髓源性抑制细胞如何在恶劣的肿瘤微环境中生存

.巨噬细胞免疫代谢中Krebs循环的重生

.抑制外泌体PD-L1可诱导全身抗肿瘤免疫和记忆功能

.腺苷代谢:肿瘤治疗的新兴概念

.靶向调控糖代谢增强免疫治疗:间歇性禁食和热量限制的循证依据

.肿瘤的“免疫评分”

.硫化氢调节髓源性抑制细胞功能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肿瘤病因学:一种源于生命主要进化转变的代谢性疾病?

.靶向肿瘤转移:将肿瘤细胞转变为脂肪

.生长因子信号通路中的癌基因扩增使肿瘤依赖于膜脂重塑

.组织免疫细胞的代谢适应

.限制蛋白饮食重编码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并增强免疫治疗

.T细胞共刺激的代谢效应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ERAS与结直肠肿瘤术后并发症

.通过竞争抑制肿瘤

.巨噬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

.乳腺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紊乱

曲马多可改善乳腺肿瘤患者手术预后

.持续使用阿片类药物与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存活率降低相关

.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可降低乳腺肿瘤转移风险:一项II期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手术应激与肿瘤进展

.隔日禁食:一种安全的热量限制替代方案

.补充GM-CSF和阻断PD-L1可减少膀胱癌术后局部复发

.靶向代谢调节免疫反应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

点击小程序码

将这些知识精粹带回家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hsqr.com/bdfnzym/126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