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很多上了岁数的人会受到尿频、尿急甚至尿失禁的困扰。实际上,这很有可能是膀胱过度活动症在“作祟”。
”当心膀胱“多动症”
56岁的王阿姨近几年无明显原因出现尿频、尿急,严重时还会憋不住,尿湿底裤。医院泌尿外科,做了尿常规及泌尿系超声+残余尿、膀胱镜等检査,均没发现异常。医生又详细了解王阿姨的病史,査看相关检查结果,还给她做了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问卷。结果王阿姨的得分为11分(评分3~5分为轻度;6~11分为中度;≥12分为重度),医生确诊王阿姨为中度膀胱过度活动症,对她进行药物治疗和行为训练等一系列针对性治疗。王阿姨的症状明显缓解。
膀胱过度活动症俗称“膀胱多动症”,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一般指日间排尿次数≥8次,夜尿≥2次,每次尿量毫升)和夜尿症状,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没有尿路感染和其他明确的病理改变。
该病病因不明确,可能与膀胱逼尿肌功能不稳定、膀胱感觉过敏、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以及精神行为异常、激素代谢失调等因素有关。该病在中老年人当中高发,患病率甚至超过糖尿病,影响到患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很多错误的认知导致不少患者就诊治疗状况并不理想。
可能是不同的疾病
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个独立的症候群,临床上许多疾病也可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鉴别诊断尤为重要,医院泌尿外科就诊。
专科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例如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服用利尿剂等相关药物,因为这些患者的尿量会增加,可能会导致排尿次数增加。因此首先排除或诊断尿量异常增多引起的尿频;再根据有无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排除或诊断神经源性的膀胱过度活动症;对于怀疑存在下尿路梗阻或异物刺激引起的膀胱“多动症”,会建议患者进行泌尿系超声+残余尿检查、尿路X光平片、尿流动力学等检查;膀胱癌和前列腺癌也可能导致尿频、尿急,CT或磁共振以及泌尿系腔镜检查是排查泌尿系肿瘤的重要手段。
总之,在诊断膀胱过度活动症之前,医生会将可能出现上述症状的疾病一一排除,才能做出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诊断。
中老年朋友在出现膀胱过度活动症状时,其可能为原发症状,也可能为其他疾病所导致。因此,建议日常生活中如存在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症状者,应尽早就诊,进行膀胱过度活动症筛查评估及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接受合理治疗,以尽早解除困扰。
治疗:行为训练+药物治疗
膀胱过度活动症首选治疗方案为行为训练+药物治疗。行为训练包括:调整生活方式、膀胱训练、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治疗等。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肥胖者应减轻体重;每天喝6杯~8杯水,避免一次性摄入大量的水;戒掉酒及所有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和饮料;尽量在白天摄入大部分水,临近夜晚时不再饮水;避免摄取刺激性食物及饮料,如咖啡、茶、巧克力以及某些药物等。
进行膀胱训练。
方法一:延迟排尿,延长排尿间隔时间,逐渐使每次排尿量大于毫升;方法二:定时排尿。
进行盆底肌训练。
这有助于更有效地控制膀胱排尿。第一步,在排尿时,患者可以尝试收缩盆底肌肉来停止排尿,重复这个动作几次,直到熟悉盆底肌群收缩的感觉;第二步,日常进行盆底肌训练:即收缩盆底肌肉3秒,放松3秒,重复10次~15次,每天至少进行3次训练。
药物治疗目前国内常用M受体阻滞剂,如托特罗定和索利那新,可抑制储尿期逼尿肌收缩。M受体阻滞剂有一些副作用,如口干、便秘、眼干、视力模糊、尿潴留等。因为缓释型药物造成口干的发生率低于速释型,应首先考虑使用缓释剂。闭角型青光眼的病人,不能使用M受体阻滞剂。
一般来说,通过行为训练和药物治疗,膀胱“多动症”都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病情复杂,仍有部分患者效果不够理想,这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法。例如,对M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欠佳或不能耐受受体阻滞剂副作用者,可以使用A型肉毒毒素逼尿肌注射;对严重的膀胱感觉过敏者可试用膀胱灌注辣椒辣素;对药物无效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可进行神经调节治疗,例如经阴道、肛门、经皮电神经调节治疗以及磁刺激治疗等;针灸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
对部分顽固性患者,可进行骶神经电调节治疗(俗称膀胱起搏器)。
最后,对一些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还可以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摘自《江苏卫生保健》年第6期
购买《特别健康》杂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hsqr.com/zjjs/11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