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医生 http://m.39.net/pf/a_9392368.html
美国海权的历史就是一部走向超级大国之路的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获取更多利益并在国际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已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的美国,在马汉等“海权论”者的大力推动下,通过大规模扩建海军、加强海外贸易等举措,奠定了海权大国的实力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19在世纪末世纪初的时代,海权战略就是面向海洋、面向世界发展并依托海洋扩张。
美国的海军实力强大之后,美国便开始了从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的转变。
美国海洋战略第一步——控制拉美地区(加勒比海和南美海域)
19世纪,美国在成为经济强国的背景下,并已打通海洋两岸,于是想要进军海洋,并由此提出了海洋战略,其具体策略是:以美国为中心,由近及远,向世界拓展。
而此战略第一步,则是控制拉美地区的加勒比海和南美海域,从地缘战略来分析,美国把加勒比海和南美海域,作为其海洋控制战略的首要突破口是不难理解的。
这一区域地处美国的南大门,海域广阔,岛屿众多,不仅有优良的海上避风港,而且拥有通往西欧、亚洲和非洲的海上航线,经济、军事价值极为重要。
如果美国占有了这片海域,就控制了自己的南大门,深入了对拉丁美洲国家的渗透,为进一步海外扩张打下了基础。特雷西任海军部长后,就处心积虑地寻找和制造在这一区域建立海军基地的机会。
19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政治形势极不稳定,经常爆发内乱,美国海军部就曾经借帮助平息内乱之名,多次计划在这些国家建立海军基地。
这些被凯觑拉美的国家主要包括海地、多米尼加和智利。但是由于复杂的外交原因和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的反对,这些计划全部流产。
年,美西战争爆发,战争的导火索是“缅因号事件”。关于这个事件的直接原因,大家各执一词,但无论如何,美国在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做好了战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战争进程包括四大战役:马尼拉港湾海战、圣地亚哥海战、夺取圣地亚哥城的陆战和占领马尼拉市的战斗。
从年5月1日首次战斗打响,到8月13日最后一次战斗的结束,历时共天。其中两次决定性的大海战,是美国能够打败西班牙的关键。
太平洋分舰队和北大西洋分舰队积极主动地取得了海洋控制权,有效地封锁马尼拉湾和圣地亚哥港口,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次简短的战争给予马汉集中力量进行海上决战的思想有力的佐证。美西战争的胜利肯定了近十年来海军建设的成效和必要性。
美西战争中,美军顺手牵羊夺取了一些战略要点。年7月15日,纳尔逊·麦尔斯指挥人在波多黎各登陆建立了基地。8月初,美军又增派援兵,四路围攻波多黎各,建立了圣胡安基地。
美西战争后,古巴虽然名义上获得独立,但是美国在通过了《普拉特修正案》,规定美国有权在古巴租借加煤站和海军基地,不经美国同意古巴不得对外举债和缔约,美国对古巴内政可以干涉等等。
《修正案》提出后,美国把古巴变成了自己的保护国。年,美国强行向古巴租借关塔那摩湾及其邻近的部分陆地修建海军基地,并不设定归还期限。
这样,由点及面,美国牢牢控制了这一区域,并彻底将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变成了自己的“内陆海”。
第二步——排斥中南美洲海域的欧洲势力
为了对加勒比海和南美洲区域实现单独控制,美国与欧洲强国在中南美海域进行了最坚决的斗争。
20世纪初,在美国传统势力范围—中南美洲海域内出现了新的挑战者——德国,年,由于委内瑞拉的债务危机,德国的炮船在委内瑞拉海域勘测据点。
对于美国来说,这是一个不详的信号,因为德国想利用委内瑞拉违约一事来增加德国对这一区域的影响。
年,德国向加勒比海派遣了一支小型舰队,这支舰队很快封锁了委内瑞拉港口,并俘获了其商船。这是西半球的一次炮舰外交,引起了美国的高度警觉。立即警告德国:
“如果德国不将与委内瑞拉的争端将由国际法庭仲裁的话,罗斯福将要命令杜威率领他的来自北大西洋、欧洲、南大西洋的包括艘军舰和运煤船前往委内瑞拉海域。”
德国同意了将委内瑞拉问题交由海牙法庭仲裁,然而让罗斯福吃惊的是,国际法庭居然认可了德国的政策。
这一裁决使得德国在对待多米尼加向欧洲银行欠款问题上,采取高压政策。这导致多米尼加经济混乱、内战爆发,于是总统向华盛顿寻求帮助。
罗斯福正好利用这次机会澄清美国在西半球的利益。年12月,罗斯福进一步解释和发展了“门罗主义”,表示一旦拉美国家“闹事”,美国将充当国际警察干涉其内部事务,被称为“罗斯福新论”。
罗斯福告诉国会说,
“门罗主义可能迫使美国极不情愿地,在一些臭名昭著的不法行为中扮演国际警察的角色。”
两个月后,多米尼加总统将海关交由美国人监视,罗斯福下令巡洋舰“底特律”号在多米尼加海域巡逻,执行关税协定,并阻止欧洲势力的干涉。
最后德国不得不向美国作出妥协,至此,美国实现了单独对加勒比海和南美洲区域的控制战略。
第三步——控制巴拿马运河,掌握连通两洋的钥匙
“家门口”已经尽在掌中控制,下一步自然是走出家门,闯荡外面的世界,对于美国来说则是进军两大洋。
由于地理原因,两大洋被中美地峡所分割开来,这导致尽管美国有两海岸,但在实际调动海军行动中,无法联系在一起,对军事战略造成很大影响。
美西战争的胜利使美国获益良多,但战争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海军兵力调度的困难。
从战争期间的实践来看,美国命令当时驻守太平洋海岸的新式战舰“俄勒冈”号前往古巴参战。
由于没有地峡运河之类的便捷水道,而不得不绕行美洲大陆南端的合恩角,尽管这没有影响到美国最终取得胜利的结局,但长距离的调动对海军来说无疑是贻误战机的大忌。
因此,在中美地峡开凿并控制一条沟通两大洋的运河(巴拿马运河),对于大海军快速、自由的跨洋航行并占有战略优势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美国实现海洋控制战略的关键。
有鉴于此,支持发动战争的马汉(海权论创始人),对运河的价值做出极其精辟的阐释:
“地峡运河建造完成的主要政治结果,将是使我国太平洋海岸里大西洋海岸变得更近。”
此外,罗斯福也宣称“修建运河……已经是国家安全的需要。”
但是此时,欧洲各大国对运河的修建和控制也是虎视眈眈,如果不坚决争取对运河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那么运河将会被敌人占有,这种情况下,敌人很可能会利用运河来攻击美国。
美国为了完成独立占领运河,主要使用了三招。首先是将欧洲强国踢出运河修建或控制的队伍。
年2月,美英签署《海约翰一庞斯福德条约》。该条约规定美国可以单独修建和拥有一个中立的地峡运河,但不得派兵驻守。
显然,这与美国所要达成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外国舰只仍然可以自由使用运河,这将对美国不利。
罗斯福又先以副总统后以总统身份告知英国,美国己下决心修建、设防并控制运河。英国由于当时正陷入布尔战争,担心美国单方面废除条约,于是作了让步。
双方在修改旧约的基础上于年11月重新签订了条约,美国获得了修建、管理和防卫未来运河的独占权。
其次,抓住法国的巴拿马运河公司艰难运转的契机,取而代之。
年1月,法国运河公司被迫同意用万美元的低价,将企业财产和权利尽数转让给美国,但协定转让必须经过哥伦比亚政府的批准。
至此,美国在战略上取得了巴拿马运河问题上的绝对主动权。
最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策动巴拿马独立从而完全掌握运河。哥伦比亚一直以来对于美国借建造运河而独霸地峡,持强烈反对态度。
年10月,罗斯福在给《评论之评论》杂志主编艾伯特·肖的信件中写道:
“假如巴拿马是一个独立国家,或者假如它在这种时候成为这样的国家,我是高兴的。但要我公开这样的说法岂不等于煽动叛乱所以我不能开口。”
在美国的精心安排下,年11月3日,一小撮驻留在巴拿马地峡的哥伦比亚美国人发动了政变。随后,美国趁机向巴拿马派遣了一支庞大的海军。
在美国的武力威慑下,哥伦比亚政府被迫同意巴拿马“独立”。“独立”后的巴拿马政府,于11月18日与美国正式签订了《海约翰一比诺·瓦里亚条约》。
根据这个条约,美国取得了巴拿马地峡一条10英里宽的地带租借权,美国将建造、设防与管理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带的获得以及对运河的开凿和控制,是美国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霸权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
运河的修建使美国东西部犹如一体,海军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战略机动性大大提高,增强了美国干涉和侵略拉丁美洲、远东各国和进军世界的能力,为美国大海军的崛起开辟了通道,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枢纽作用。
总之,无论国际环境如何的复杂,有两大洋的天然隔阂以及牢牢控制的美洲,美国国家安全自然可以高枕无忧。
而只有在后方得到充分保证后,美国才得以大胆地在其他地区的扩一张中大展拳脚。进而实施其所谓的“全球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