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记者获悉,连云港市年优良(一、二类)海水面积比例从年的67.2%上升至96.8%,提高了29.6个百分点,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良好环境带来渔业资源丰富度提升,连云港近岸海域年平均渔业资源密度为尾/平方公里,平均渔业资源量为.9千克/平方公里,较年分别上升1.3倍和1.7倍。连云港地处中国沿海“脐部”,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与盐城交界的灌河口,拥有大陆海岸线.88公里,海域面积平方公里,是苏北、鲁南沂沭泗水系的入海口,其岸海域是我国条斑紫菜主要养殖区域,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40%。此前由于陆源污染、过度捕捞、围海造田、高密度超规模紫菜养殖等,海水生态环境质量一度下降。连云港市统筹陆海治理,梯次推进美丽海湾建设,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主动参与试点,构建海洋监管治理体系。连云港主动申请作为全国沿海“十四五”规划四个试点城市之一,采取“国家队”+“地方队”模式,明确以“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为统领,通过调查研究,分区搞清楚全市海洋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设立4大类18个指标,谋划5大类22项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重点项目。出台一系列方案和计划为海洋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奠定政策基础,通过实施入海河流水质改善、入海排污口整治、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岸滩环境治理等九大攻坚行动,全面提升海水质量。陆源污染、海洋生态协同治理,持续提升近岸海域水质。连云港将15条主要入海河流全部纳入地表水“国考”,将全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能力从“十四五”初的23.45万吨/日提升至34.40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从53.万吨/日提高至72.万吨/日。完成了个入海排污口整治,实施20项污染物削减工程,编制12条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总氮治理与管控方案,15处直排海污染源全部达标排放。年连云港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无机氮平均浓度为0.毫克/升,较年下降了60.9个百分点,优于海水一类标准35.5个百分点;春、夏、秋三期监测无机氮均值分别为0.毫克/升、0.毫克/升和0.毫克/升。保护修复、自然恢复并重,梯次推进美丽海湾创建。连云港在.88公里海岸上划分8个类型湾段,依照四个方面20项指标,加大“退养还湿”“退围还滩”力度,完成秦山岛和龙王河口沙嘴重要保护区内亩和连云港砂质岸线禁养区内亩违规养殖清退工作。紫菜养殖面积从年的25万亩减少约15万亩。开展自然岸线修复,新增沿海防护林66.7公顷,修复湿地.8公顷,除治互花米草.7公顷,新增修复认定的大陆自然岸线.58米,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35.4%以上。随着水质改善,连云港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逐年提高,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多样性均评价为丰富,灰海豚、伪虎鲸、东亚江豚、卷羽鹈鹕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纷纷现身近岸海域,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伪虎鲸是时隔12年再次出现;众多珍稀海鸟也出现在云港沿海湿地。通讯员苏小环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曹卢杰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校对盛媛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hsqr.com/zz/15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