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列强之间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海军军备竞赛。在这场军备竞赛中,英德美法意日等主要海军强国总计建造了上百艘主力舰,在当时的世界上,建造一艘主力舰的花费足够装备五到六个陆军师,各国仅花在主力舰建造上的钱就足以装备——个陆军师,光是海军军备竞赛本身的花费就足以在欧洲的陆地上再打一次世界大战。陆奥号战列舰海军军备竞赛让各国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这沉重的包袱让各国在战争中饱受摧残的经济难以承受。年,英美两国力主之下召开了著名的华盛顿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再也无力支撑庞大舰队的英国提出各国应该严格控制主力舰的数量,现有的存量战舰应当按照会议达成的条约实施控制,而新建的战列舰或战列巡洋舰则应当一律停止建造。英国提出的要求得到了与会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包括美国这个基本没受战争影响的国家也没有提出什么异议。英国没有想到的是,远在东方的日本提出了反对意见。在一战后期,日本开工建造了长门级战列舰,这种战列舰装备了毫米的主炮,和同时期美国建造的马里兰级战列舰具有基本一致的火力水平。长门号战列舰是日本“八八舰队”计划的第一艘战舰,承载着日本人建设强大的海军的强烈愿望,因为该级舰的出现,使得日本海军第一次在技术上站在了世界的最前排,它给日本人带来的心理变化是无法形容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长门级战列舰都被日本国民当做日本的象征。陆奥号战列舰华盛顿会议召开时,长门级战列舰的二号舰陆奥号刚刚下水几个月,正在进行舾装工程。按照英国提出的建议,陆奥号也在拆除的范围之内。长门级战列舰建造完成后,日本人本来已经树立起了“大国心态”,日本全国上下都对陆奥号非常重视,而且此时陆奥号的建造工程已经花费了巨资,日本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为了让陆奥号不成为“必须拆毁的未完成战列舰”,日本全国上下拼上了全力。建造陆奥号战列舰的横须贺造船厂更是进入了战时状态,所有的精干力量都被调往陆奥号,日本的工业和交通部门也全力配合,保障陆奥号的建造工程。在日本人的努力下,陆奥号在短短20天内就完成了原本需要半年以上时间才能完成的舾装工程。编队航行的长门级战列舰很快,日本代表就在华盛顿会议上公布了陆奥号建成的消息,英美等国为陆奥号如此之快就从“在建战列舰”变成了“已建成战列舰”感到非常吃惊,但也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了日本保留陆奥号的既定事实。不过辩证唯物主义中有这么一项论断,那就是“事物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战列舰的建造也是如此,原本需要半年以上的工程只用了20天就完成,就算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努力,似乎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唯一合理的解释,恐怕就是日本人在建造陆奥号时玩了猫腻,明确一点说,那就是“偷工减料”。陆奥号战列舰也许是因为不存在“偷工减料”的“猫腻”,也许是日本人掩盖的比较好,总而言之如今的史料上没有看到过有关陆奥号存在质量问题的相关资料,也没有发现该舰出现过类似问题的蛛丝马迹。不过后来陆奥号的结局和该舰的建造历程有些关系,也算是一个基于事实的合理猜测。陆奥号战列舰刚刚建成时的标准排水量吨,满载排水量吨,该舰舰体全长.9米,宽34.59米,吃水深度9.5米,该舰的动力系统由10座重油锅炉和4部蒸汽轮机组成,采用4轴推进,最大输出功率马力,最高航速26节以上,在12节经济航速下续航距离8海里。在陆奥号建成的那个时代,它是地球上航速最快的战列舰,比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还要快1节以上。陆奥号战列舰陆奥号战列舰的主要武器装备包括4座双联装毫米主炮塔,18座毫米副炮和8座毫米高射炮。此外,该舰还颇有前瞻性的安装了10座双联装25毫米高射炮。陆奥号的装甲防护总体上比同时代的英美战列舰略弱,其装甲总重量吨,占舰体结构重量34%左右,侧舷主装甲带装甲厚度毫米,甲板水平装甲厚度76毫米,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毫米,主炮塔顶部装甲厚度毫米,舰桥指挥塔装甲厚度毫米。陆奥号服役后,作为交换条件,日本同意美国完成科罗拉多号和西弗吉尼亚号战列舰的建造工程,也允许英国设计建造全新的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战列舰。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两艘长门级战列舰、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和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并称为“BIG7”,也就是世界最大的7艘战列舰的意思。年,陆奥号战列舰经历过一次为期两年的现代化改装,这次改装中,陆奥号重点加强了装甲防护,它的甲板水平装甲厚度增加到毫米,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增加到毫米。该舰的标准排水量增加到了吨,满载排水量增加到了吨。虽然换装了输出功率更大的锅炉和蒸汽轮机,但舰体重量的上升还是使得陆奥号战列舰的航速下降到了25节。陆奥号战列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陆奥号战列舰和长门号战列舰,以及之后建成的大和级战列舰,一起被日本海军当成所谓的“决战兵器”,珍藏在本土的柱岛锚地,不肯拿出来送上第一线拼杀。直到中途岛海战时,该舰才第一次上战场,却连美军的面都没碰上就空手而归。年8月27日,陆奥号在所罗门群岛海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海战,在这场战斗中,陆奥号向美军侦察机发射了4发炮弹,而这4发炮弹都打偏了。不要小瞧了这4发炮弹,这可是举日本全国之力建造的陆奥号战列舰在太平洋战争中发射过的全部炮弹。陆奥号战列舰此后,陆奥号再次撤回日本本土,依然停留在柱岛锚地。年6月8日中午,陆奥号三号主炮塔下方的弹药库突发大爆炸,三号主炮塔被当场炸飞。爆炸摧毁了三号主炮塔附近的舰体结构,陆奥号很快就断成了两截,前半部分向右倾斜沉没,舰尾则在未完全断裂的舰首拉扯下竖在海面上,直到第二天才沉入海底。关于这场爆炸的起因,日本人调查了很长时间都不得要领,后来只好草草结案,时任第一舰队司令清水光美中将因为“治军不力”被撤职,其余的事情则不了了之。至于陆奥号的爆炸和当年疯狂抢工期的行为到底有没有关系,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陆奥号战列舰爆炸事故发生时陆奥号上共有人,除了本舰的舰员,还有在舰上驻训的土浦航空队的教官和学员。在这场爆炸中,包括舰长三好辉彦大佐在内的人丧生,只有人幸存。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海军为了封锁陆奥号自爆沉没的消息,居然将名幸存者都送往太平洋战争最危险的前线服役,导致其中大部分人在随后的战争中阵亡,正因如此,战后很难找到了解陆奥号自爆时具体情况的亲历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hsqr.com/rq/15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