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结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

艾灸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腧穴的灸法,间歇性导尿基础上联合艾灸关元、命门、足三里、阴陵泉、八髂等穴位,有利于膀胱排空及膀胱功能平衡状态的建立,促使膀胱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复。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符合SCI诊断标准和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标准;排除全身或泌尿系感染、尿道损伤、导尿不顺利患者;意识清楚。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其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22~68岁,平均(35.4士12.6)岁;病程30~62d,平均(42.4士10.5)d;损伤部位:颈髓18例,胸髓40例,腰髓32例。   按损伤部位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方法1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   方法:限制患者液体摄入量,控制在~ml/d,早、中、晚各饮水ml(包括饮食水分),两餐间饮水ml,晚上8点以后尽量不饮水,使膀胱有规律地充盈;根据膀胱残余尿量决定导尿的时间和次数,每6h导尿1次,每次导尿量不超过~ml,残余尿量ml时改为每8h导尿1次,残余尿量ml每日导尿2次,残余尿量ml每日导尿1次,当残余尿量ml时则停止导尿。每次导尿前10min,用手法辅助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寻找刺激排尿反射的触发点,如叩击耻骨上区、摩擦大腿内侧、牵拉阴毛、扩张肛门或叩击骶尾部等,以促使自发性排尿反射,也可按压下腹部,利用增加腹压的方法促使膀胱内压力增高,引起排尿,同时嘱患者做正常排尿动作,进行排尿意识训练,使协同肌配合以利于排尿反射的形成。1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艾灸治疗。   方法:用2~3根艾条,分别在双天枢、关元、气海及曲骨、中极等穴位上方10~mm处上下来回温和灸,以局部皮肤潮红、不起泡为度,每次15min,每日上午1次,每周治疗6一d,休息1d,6周为1疗程。评价方法   记录建立反射性膀胱的时间和膀胱平衡状态例数。膀胱平衡状态指膀胱能低压储尿并有较大的膀胱容量(~ml),残余尿量ml,无尿失禁发生,上尿路功能不受损。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周后残余尿量、膀胱容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和膀胱容量比较见表1、表2。两组患者建立反射性膀胱的时间和膀胱平衡状态例数比较见表3讨论1、艾灸结合间歇导尿治疗能促进SCI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   近年来,国内外对SCI后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早期功能恢复越来越重视。一般留置导尿1周左右即开始行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早期问歇导尿,可间歇性扩张膀胱,保持膀胱容量和恢复膀胱的收缩功能,保证膀胱黏膜有充足的血流量,减少残余尿量,预防膀胱内压升高,减少感染发生的机会。通过膀胱功能训练,以利于排尿反射的形成,从而提高排尿功能。艾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治疗手段之一,用艾绒在穴位上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进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天枢穴是足阳明胃经走行在下腹部的穴位,中极、关元、气海穴属任脉,走行在下腹部,能通经络和气血,调畅中、下焦气机,使膀胱气化功能得以恢复,而中极穴是膀胱的目穴,有调理膀胱、输通水道的功能,改善膀胱感觉缺失,利于膀胱排空及膀胱功能平衡状态的建立。表1、表2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残余尿量减少,膀胱容量明显增加,表3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膀胱平衡状态例数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艾灸结合间歇导尿对胸、腰髓损伤患者的疗效优于颈髓损伤患者   脊髓损伤平面与功能预后有密切关系口,表3显示,治疗后颈髓损伤患者建立反射性膀胱的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胸、腰髓损伤患者建立反射性膀胱的时间观察组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方面,胸、腰髓损伤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颈髓损伤患者。分析原因,影响颈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因素主要是由于损伤所保留的神经功能不同,损伤平面每降低1个节段,将多保留1个脊髓节段的功能;其次,可能颈髓损伤患者由于肋间肌、膈肌、腹肌麻痹,影响呼吸,使肺活量下降,加之咳嗽力量降低,难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易导致肺不张或肺炎,从而影响功能恢复。因此,神经源性膀胱因损害平面不同及早期神经病变的不稳定性,康复介入越早,预后越好。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常见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白癜风用什么药膏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hsqr.com/tslf/41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