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 http://www.zherpaint.com/m/位于惠屿的泉州市最大的现代化新型塑胶网箱养殖示范基地东南网6月2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张颖陈旻林熙文/图)核心提示惠屿,静卧于湄洲湾主航道西侧,是泉州唯一的海岛行政村,面积仅2平方公里,共户多人。首批全国“和美海岛”,惠屿入选。作为一个海岛村,惠屿“靠海吃海”,人均年收入从年仅元,增长到年近10万元,从全市倒一逆袭为泉港第一,已有“最美渔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十多项荣誉在身。20年的谋变之路,从粗放捕捞到精细耕海,从简单索取到和谐共生,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发展……从“吃海”到“养海”“护海”,在人与海的关系不断重构中,惠屿岛绘就了一幅共美共富共享的和美画卷。辛勤耕海,摆脱贫困从泉州市泉港区肖厝村向东南望去,惠屿形似大虾,横亘于海,当地人称之为“横屿”。闽南语中,“横”与“惠”读音一致,惠屿由此而来。6月初,记者从肖厝码头搭乘免费的“惠屿号”钢制客渡轮,12分钟后登上岛屿,只见红瓦顶房屋勾勒出闽南风情,沙滩细腻洁净。穿过游客中心广场,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岛上宫庙——晋福宫,庙里供奉村民的祖先肖太傅公,这里的村民都是肖氏族人。后面小坡的一眼双口井,曾是村里的“生命之水”,如今“退役”再上岗,成为岛上的打卡点。“你能想象吗?年以前,惠屿全村用水只有这眼双口井,大家滴水必争。自从村里通了自来水后,我们才跟岛外一样,随时可以用水。”今年正好50岁的惠屿村党支部书记肖清林是土生土长的“岛民”,他一路见证、亲身参与了惠屿的巨变。与对岸的肖厝村同族同宗,隔海相望,但惠屿岛曾经是孤独的,除了海风和大浪,岛上什么都缺——缺水、缺电、交通不便、通信不便,就医就学也不方便。泉州市最贫困、落后的一个渔村,这是早年烙在惠屿身上的印记。回首当年,肖清林感慨道,那年头更落后的是思想观念。“老一辈传统思维是‘靠海吃海’,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下海捕鱼每个月能挣到两三百元,而当时外出打工每个月基本工资才二十几元。日子一眼就望到头,孩子长大后跟着出海就行。”好挣钱的光景却没持续多长,到了上世纪90年代,渔业资源逐渐衰减,年轻人想外出谋生却苦于缺乏文化知识,只能继续守着孤岛。从上世纪90年代直到年,村里的结婚率几乎为零。因为穷,没人愿意嫁到岛上。先天的劣势如同茧房,困住了村干部与村民,但大家心里明白:渔民转产转业已箭在弦上。而路又在何方?恰在此时,国家扶贫政策如同一束光,点亮了惠屿村,海岛不再是“孤岛”。年,村里通电、通网络,与陆地互联互通;年12月31日,跨海饮水工程正式通水,洗衣机、热水器开始进入百姓家中,那眼双口井前不再出现村民争水的情况;年,“泉港号”钢制渡轮通航,人们出行难得以解决;年,惠屿岛新码头和游客服务中心建成……随着基础设施完善,村民的“思变”种子也发芽破土。年,村民代表和村“两委”班子去霞浦等地考察学习,回来后开了一场村两委会,吹响变革的号角。肖清林清晰地记得,当时他刚满30岁,那一年村里决定:“必须做好海的文章,发展养殖。”要发展养殖,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短缺,村干部便去镇上找农信社寻求信贷支持,由村委会担保。肖清林回忆说,在村民集体大会上,村“两委”跟村民们说,“除了诚信,我们已经一无所有了。若连诚信都丢了,那真没救了”。当天,大家一致通过“养殖户用房产做抵押,贷款必须用于养殖,如果恶意赖账就卖房偿还”等条款。很快,第一笔26万元贷款批下来,成为30多名养殖户的启动资金。抱团发展,互相担保,村民们义无反顾地走上摆脱“靠天”吃饭的转型路。从最早的90亩牡蛎开始养起,第一年产值就达到多万元,全村赚到了第一桶金。20年来,惠屿海水养殖业的规模呈现几何数量级增长。年,全村预计共发展海带养殖1万亩、鲍鱼养殖多口多万粒、牡蛎养殖多亩、网箱养鱼多箱、海参养殖多万只,整个村产值可达3亿元。“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肖清林自豪地说。让村里人自豪的还有完美的信用记录。在村干部的引领下,养殖户们团结互助,20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按期还贷。“村里大喇叭一广播,全部交齐。”肖清林说,收齐当月利息,村干部乘船送到银行,“一分不欠、一日不迟”。年,惠屿村获评全省首个“金牌信用村”。村民向农商银行申请的小额无抵押贷款额度,从原有的每户~0元提高到现在的10万~30万元。金融支持和村民们的辛勤耕海,使得惠屿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村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养海护海,人海共生记者乘快艇到达惠屿西侧海域的渔排上,遇到来自福州连江的陈功海,他正和伙伴一起给鱼苗喂食。多年从事海水养殖的陈功海,今年转战惠屿,不久前刚以每口元的价格,向村民肖德冲租下口塑胶网箱养殖泥猛鱼。“泥猛鱼养到4个月左右就能上市销售,正好每年6—10月当地村民养的鲍鱼都去北方度夏,空的网箱就租给我们。”他说,目前共投入30多万元在这养了多万条泥猛鱼,今年10月上市后主要销往广东,预计能卖出万元左右。养殖泥猛鱼需要Ⅱ类以上的好水质。惠屿的好生态,吸引了许多像陈功海这样的外地养殖户前来。但惠屿的生态,与许多经历过粗放发展的地区相似,也曾经历过波折。“飞速发展的养殖,导致一些养殖设施长期废弃在海上,我们离湄洲湾主航道不远,有的海漂垃圾还影响航道通航;污水排放、垃圾乱堆,村貌不佳,也影响海洋环境。”肖清林说,还有村民自建房侵占海岸线。“探大钱,起大厝”是闽南人的传统,21世纪初,靠水产养殖发家的惠屿村掀起了一股盖房潮。“当年由于缺乏规划,以及岛上空间有限,民房大多依坡而建,杂乱无章,没有考虑地质灾害、风暴潮等安全因素。”肖清林说,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大厝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但也对海岛环境造成伤害。“富裕后的村民,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hsqr.com/zjjs/16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