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否治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
当一个民族从蛮荒中走来,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了底层秩序,然后出现了相对应的宗教,接下来发展出风俗、文化以及道德。
有了这些,才发展成我们今天说的主权国家。
国家的概念
“国家”两个字,我们经常挂在嘴边,可“国、家”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英文中代表“国家”的单词有好几个,比如:
state、country、nation、bodypolitic、nationality、empire
这么多单词,很明显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全部翻译成“国家”或者“国”,肯定是有问题的。
汉语博大精深,所以如果翻译过来后,肯定对应不同的词语,也就是说“国”与“国”之间,也是有区别的。
在我们开篇第一段中,提到了
民族风俗、文化区域秩序主权这些也是如今划分国家的几个重要参考标准:“国家”的领土和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那么根据以上几点是否能划分出如今我们所践行的“国家”?那国家主权又是什么?是从古至今就存在的,还是在历史中建构出来的?
民族
中国华夏文明起源于商、周,黄河流域。
商时期的疆域,大约只有河南的一块盆地。当商王朝开始扩张,就一路沿着黄河逐步向东扩张。在扩张途中,和当地的土著发生了冲突,就是“东夷”。
此外,由黄河向北,到达了山东境内,遇到了齐人。
武王姬发伐纣之后,建立周。商下降为诸侯“宋国”。
这个之前讲过,就不多说了。
什么叫做“国”?周天子“分封制”的定义是,国就是有一个城堡。
“诸侯有国”就是姬姓人到了一个蛮荒的地方,建立城堡,你就是诸侯了,城堡外的被称为“野人”。所以“国”仍然是一个城的概念。
“分封”之后,姬人与当地的“野人”融合,导致了90%以上的血统还是当地野人。所以各诸侯像齐、楚、晋、秦,他们在身份上并不认同是周家姬姓的后裔。
像晋国的王室是周叔九虞。但他们并不认同是姬发的后代,而是“山西人”。
所以到了东周后期、实际上是几十个独立的诸侯国,他们并不属于周天子名义下的子民。
这个类似于古希腊的“城邦制”,不同的是斯巴达不承认雅典是“宗主国”,而且每个国家实行的制度也不同。属于“联盟”的关系。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所以在商、周,并不能成为“朝代”,当时的各诸侯国也不是国家。
就像我们不会把希腊、罗马称为一个“朝代”,雅典、斯巴达也不是一个国家。而是称为“城邦”一样。
对其他各个城邦的征服才产生了国家的概念。如果此时有一个人,把各个诸侯国都灭掉,统一成一个国家。
没错,就是秦始皇。
而秦朝统一后形成的国家,其实只是对几个大城市以及交通线的管辖。超过城市之外,基本上就是荒芜之地了。
国家这个概念一产生,国民、民族就出现了。
到了汉朝,汉武帝又将控制区域扩大一倍,形成了如今我们的主体民族:“汉族”。
文化
那么如何分辨一个民族?
这里先不提如今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现代人,都是从2万年前的西奈半岛走出来的。中国人和日耳曼人差异其实就二万年。
就说近代,拿破仑战争后,法兰西共和国是第一个拥有领土主权的国家。
欧洲各国向法国学习,转为“民族制国家”,于是近代民族国家产生了。
比如挪威、瑞典和丹麦都属于维京后裔,同文同种。年以前,没有人认为丹麦语和挪威语是两种语言,二者之间只有几个微小的差别,很难说是不同语言。
但他们分属于二个势力范围管辖。
挪威独立以后,就故意制造出挪威和丹麦的区别。刻意地让二国不同。一定要说它是不同民族不同语言。
结果挪威和丹麦就硬生生的变成了二个民族,二个国家。
还有一个例子:
年卢旺达被比利时占领,按照比利时人的说法,图西人个子更高,皮肤更白、鼻子更尖,属于“文明人”。
然后比利时人扶持这个阶层,上升为种族概念,用精英“图西族”来统治占人口数80%以上的“胡图族”。
就这样,同一个区域,一个血脉传承下来的民族,被硬生生的分割成了二个不同“种族”。
结果导致了“卢旺达大屠杀”,这里不多说了,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
(参考阅读:21年后真相:震惊世界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惨状)。
而一个民族内,就算距离很近,其间的差异都是巨大的。
比如“胡建”和“广东”,其方言,文化,风俗的差异绝对超过挪威和丹麦之间的差异。
甚至超过了英国与美国之间的差别。
如果你把广东人,东北人,甘肃人,四川人、河南人等几个汉族人摆在一起。那差异就更大了。
所以“民族国家”应该是不存在的。
区域
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的国家体系是由封建制度形成的。
封建制度是由不同等级之间的各个领主之间的多层次网络。
这种关系之间不存在领土的概念,而是由各种契约关系组成。
伟大的野蛮人查理大帝征服欧洲,正值罗马帝国灭亡多年的“黑暗时代”。
当时的人基本上都是文盲,而且地中海掌握在阿拉伯人手里,贸易被断绝,查理曼虽然统一了西欧大部分地区,但是却十分贫穷。
所以他只能分封土地,这也是欧洲走向“封建制度”的主要原因。
欧洲的封建制度,是王把他的土地分封给公爵,然后公爵分封给伯爵,伯爵分封给子爵,子爵分封给骑士。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骑士向子爵效忠,子爵向伯爵效忠,伯爵向王效忠。
但是骑士不向王效忠,这些中学教科书都有讲。
年之前的欧洲封建制度,就是由这种“契约”组成的。
这个契约有时候非常复杂。更换宗教、绝嗣、发动战争甚至到初夜税权,都可以构成效忠与否的理由。
欧洲的商业文明起步早,可能和长时间履行“契约”有很大的关系。
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法国”只是“法王”的代名词。
你如果从领土国家的思路去想,当时的法国根本不算是一个主权国家。
所谓的“法兰西”,并不是一个地理概念,也不是一个行政概念,而是一个契约概念。
所以路易十四说“朕即国家”。
公侯伯子男,最终到路易十四,才是“法兰西”。
领土并不重要,因为不存在“国土”的概念,重要的是契约。
秩序
你要是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种事简直就是是匪夷所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下”的领土都是皇帝的,天下的臣民,也全部都要听皇帝的,即皇帝为最终裁决。
所以:国不可一日无君,因为皇帝是是秩序,没秩序怎么行。
当然,“天下”这么大,皇帝不可能都管得过来,所以分为“五服”
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孔:“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
意思是,“天下”都是皇帝的,天子所居住的地方,为王畿,即首都。然后按照远近,再分为侯、甸、绥、要、荒,五服。
如果太远了,到“荒”了,我管不到你,所以先封你个自治区,等到我有能力管时,我再把权力收回。
这种制度,叫做“羁縻州”。
唐宋明清,“西南夷”就是这样合进“天下”来的。
在清朝,“朝鲜”就属于羁縻州。
如果按照五服,那么朝鲜迟早会纳入到“天下”的版图。
届时一纸诏书,收回李家权力,也是应该的。
只不过到了年,出现了转折,朝鲜脱出了五服。
主权
我们在之前讲过,年9月17日,大清和日本在黄海海域发生一次海战,史称中日甲午战争。
结果是大清惨败,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日本人认为,其他条款均可以让步,最重要的是第一条:
《马关条约》第一款:中国确认朝鲜为完全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该条款,确认了朝鲜独立,完全“自主”。也为日后《日韩合并条约》埋下了伏笔,最后日本吞并朝鲜,开始了漫长殖民时代。
在历史上,朝鲜就是属于“羁縻州”。不算一个有“主权”的国家。但也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而是类似“封建”的羁縻州制度。
这种关系,在现代是不存在的。
“五服”下,还有一个推论。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瑷珲条约》是无效的。
中国并没有割让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
因为“天下”是皇帝的,皇帝是不可能和诸侯“俄国”签订任何条约。
因此《瑷珲条约》如果按照“五服”理论,“皇帝”并没有把土地给你,而是因为暂时管不过来,所以将这一地区,降为羁縻州,委托诸侯管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俄罗斯公使见到大清皇帝,也是要磕头的,我要想收回管理权,也是合理的。
民族国家
我们讲了这么多,是想说“民族国家”在历史很长的时间内是不存在的。
民族国家,是法国大革命之后才出现的。也是一种“进步主义”的思想。
民族国家的合理性,是否正确呢?
“民族”这个词,是近代的概念,原本也不存在。所以民族主义也不存在。
如果按照“民族国家”这一“进步主义”的思想,不算边疆地区,中国完全可以划分成10几个民族国家。
而当时列强其实想“民族国家”中国的。
在这个紧要关头,出现了几位伟人,使我们华夏民族形成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没有分崩离析。
具体的哪几个伟人,出于某些原因,就不多说了。
参考阅读:《帝国、邦国与民族国家的想象》-刘仲敬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