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潜深度记录保持者苏联潜艇的独苗

医治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2/5481259.html
在苏联海军的发展中,曾经出现过一型只建造过1艘的核潜艇,他的寿命只有短短的6年却创造过世界军用实战化作战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的记录,也是世界上唯一一艘潜深超过米的核潜艇,这就是苏联型攻击型核潜艇,北约Mike级。型作为苏联第二代和第三代核潜艇之间的过渡型号,为后来的潜艇发展验证了超潜深作战和救援技术及新的钛合金材料,作为实验潜艇只建造了1艘,但不幸的是在年出现事故沉没。在此之后,苏联和之后的俄罗斯开始逐步放弃这种极端的下潜深度和航速,保证一定的水下性能的前提下转为向隐身突防的方向发展。“跑偏”的潜艇发展思路上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进入全面的核军备竞赛局面,除陆基核导弹之外,海基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发展和反制也成为两国争夺的焦点。年12月,世界上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华盛顿”号和UGM-27A“北极星A1”潜射弹道导弹的出现使美国可以在远离苏联本土公里外对苏联实施核打击,所以这二者的出现本身就使得苏联在海基核力量方面处于被动局面。更糟糕的是,就在“华盛顿”级服役的那年,美国又开工建造“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两年后的年,“拉斐特”级战略导弹核潜艇也开工,相比于原先两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拉斐特”级从第9艘开始携带性能更强的UGM-27C“北极星-A3”潜射中程弹道导弹,射程进一步提升至公里,弹头数量也提升至3枚。“拉斐特”的建造数量为31艘,每艘携带16枚潜射弹道导弹,总带弹数高达枚。年,美国再次立项第四代海基战略核平台,也就是之后出现的“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这次美国人将潜艇的带弹数量由16枚提升至24枚,新一代的C4“三叉戟”的最大射程也达到公里以上。“华盛顿”级SSBN-“帕特里克·亨利“拉斐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UGM-27C“北极星-A3”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必须拿出有效的反制手段才能遏制美国对苏联本土的直接威胁,建造新一代性能更强劲的攻击型核潜艇将美国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直接扼杀在海底。但是面对美国强大的水下作战力量和水面空中反潜实力,苏联也必须不断提高核潜艇的性能才能进行有效的突破,对此苏联尝试了不同的道路:大潜深大潜航速度静音相比于现在的核潜艇静音和隐身发展方向,大潜深和大潜航速度这种极端的方式似乎是“跑偏”了,但我们要注意,当时只是60年代,任何可能性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大下潜速度中,苏联建造了使用液态钠反应堆的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和型攻击型核潜艇,他们的水下最高航速为44.7节和41节,比美国的水面舰艇都要快。而在大潜深中,就是这次介绍的型攻击型核潜艇,利用极大的下潜深度降低潜艇的可探测性、躲避对方反潜武器的攻击。由于当时世界上主流的反潜导弹和反潜鱼雷的最大作战深度普遍不超过米,所以显然利用深度提高突防能力并向对方发起攻击的方式是可行的。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型攻击型核潜艇年新一代大潜深攻击型核潜艇型立项,由苏联第16中央设计局设计(孔雀石设计局的前身),年转由第18中央设计局设计,总设计科尔米利。年型设计方案正式批准,年4月22日在北方机械制造厂开工建造,工厂编号。由于钛合金加工难度较大的原因,所以苏联的各型钛合金潜艇的建造周期都比较长,型在开工后5年也就是年6月3日下水,同年12月28日交付,舷号K-“共青团员”号。正在舾装的K-“共青团员”的技术要素从外形上看,型采用球形艇艏、水滴形艇艉,整体类似于水滴的设计,尽量降低水下航行阻力,水下排水量8吨。全艇由前到后分为7个舱室,分别是鱼雷舱、居住舱、中央指挥舱、反应堆舱、辅机和配电舱、轮机舱、尾舱。每个舱室都设有独立的灭火站,配有泡沫灭火系统和卤化烃灭火系统。动力系统为VM-5型核反应堆驱动1台BPTU-型减速齿轮蒸汽轮机,4.5万马力输出动力,水下最高航速30.6节。从航速上讲,并没有采用像和那样使用不太稳定的液态金属反应堆,所以水下航速并没有那么恐怖,可能是与本身极大的下潜深度有关,在极大下潜深度的情况下不需要那么高的潜速也能达到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型是当时苏联海军中自动化水平最高的核潜艇。其航行和深度都可以由自动操舵系统控制,有点类似于现在飞机上的自动驾驶系统。而全艇中央控制台可以集中监控全艇各舱室的环境参数,包括压力、湿度、温度、氧气和二氧化碳等等。另外,全艇设置自动巡视系统,通过中央指挥部机械师指挥岗对全艇各舱室进行强制性自动巡视并将数据汇总,各舱室和艇外还设置有摄像头,随时进行监控。所以型作为8吨的大型攻击型核潜艇,他的编制只有57人。“共青团员”号因为追求大的下潜深度,所以钛合金使用的比例非常高。钛合金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他的优点包括高强度、重量轻、低磁性和耐腐蚀。纯钛的密度只有4.5g/cm,只有碳钢的57%左右,但抗拉强度与密度只比达到62,合金化后更是达到以上,而普通钢则只有36。因为其表面形成的氧化钛膜,所以在恶劣环境下表现出很好的抗腐蚀能力。对于大深度潜艇来说,钛合金无疑是最优材料,型攻击型核潜艇在只有吨的水上排水量的情况下可以做到米的最大下潜深度。而且低磁性的特点使其更容易隐蔽。但是,钛合金潜艇的缺点也显而易见——贵。因为钛合金本身加工难度大、焊接要求高,年时每千克钛合金板的价格高达14.5卢布,相当于一张列宁格勒到莫斯科的火车票,而型潜艇的钛用量就超过吨。所以苏联虽然发展了多型全钛合金潜艇,但产量都不高,其中型和型各只有1艘,产量最高的型也只有4艘,毫不客气的说钛合金潜艇就是在水下航行的黄金。强大的武器系统作为一艘带有浓重深潜试验意义的潜艇,型的武器系统非常强大,完全可以作为实战化的攻击型核潜艇使用。为什么这么说,在此之前美国也有类似的试验性深潜器——吨的AGSS-“海豚”号常规潜艇,但该潜艇为了达到极高的下潜深度而放弃了作战性能,全艇只有1具鱼雷发射管。而型的武器配置与正常的核潜艇一样,6具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潜射鱼雷和导弹。МГК-型主被动声呐为全艇主要探测和制导系统,搜索距离超过公里。另外使用“公共马车”作战情报指挥系统进行作战信息处理和综合指挥。AGSS-“海豚”号常规潜艇除常规的53-65重型鱼雷之外,该艇还可以发射PK-55“石榴石”潜射巡航导弹,该导弹作为战略性远程巡航导弹使用,最大射程可以达上千公里。而另一种比较独特的武器就是“暴风雪”高速鱼雷,水下航速可达节,远远超过常规鱼雷40-50节的速度。当然,这种高速鱼雷的缺点也明显,一方面是没有制导能力,属于纯粹的直航鱼雷。另一方面是射程只有10公里左右,无法做到远距离攻击。全艇武器携带量为22件,其中6件在鱼雷发射管中,16件为备弹。“石榴石”潜射巡航导弹“暴风雪”高速鱼雷恐怖的下潜深度正是因为全钛合金的设计,所以型的下潜深度也达到极限的米,工作下潜深度也超过米。年8月4日,K-“共青团员”号在挪威海域进行极限下潜实验,当日该艇在下潜到米后以分段下潜的形式以50米间隔下潜至米,又以25米的分段下潜至米,创造了世界核潜艇的最深下潜记录,也是世界上实战化军用潜艇的最大下潜纪录。在此之前,虽然美国的AGSS-“海豚”号曾经下潜到1米,但该艇只是装备1具鱼雷发射管的常规动力深潜试验艇,基本没有实战能力。K-在下潜至米后又返回米深度进行了鱼雷发射试验。这里有几个问题:超过米的下潜深度带来的是作战和生存能力的问题。下潜深度不代表作战深度,解决下潜深度的问题时必须解决大深度武器发射能力,就比如上面提到的米深度发射鱼雷,这就表明型核潜艇可以在对方无法触及的深度中直接发起攻击。另外一个问题,如此之大的下潜深度如何保证上浮和救援,因为这个深度的水压相当于个大气压,一旦失事就几乎没有任何生存的可能性。为了保证型核潜艇大深度紧急上浮问题,该艇在设计时储备浮力就高达36%。为了解决水下米艇上储备空气不足导致的紧急吹除排水问题,型专门设计了火药吹除系统,利用火药燃气发生器产生燃气和水蒸气来吹除主压载水舱的水,达到紧急排水和上浮的效果。在救援问题上,型在耐压指挥台围壳内设置了一个可以容纳最多70人的圆筒形漂浮救援舱,里面有无线电通讯器材、食物和水,可以保证全艇艇员数日漂浮的自持能力。圆筒形漂浮救援舱模拟图所以,大深度作战潜艇不仅仅要解决下潜深度问题,关键是大深度条件下的作战能力,没有作战能力大深度只能保证躲藏而非打击。还有大深度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同样重要,否则这种没有救援保证能力的潜艇可以被视为“一次性”。在这方面,苏联的经验比美国要强太多,美国的“海狼”级极限下潜深度为米,而作为试验潜艇的AGS-“海豚”号虽然到达该深度,但没有作战能力,只是作为深潜器进行大深度潜深实验而已。“共青团员”的陨落“共青团员”号年交付苏联北方舰队,但是他的生命止于年。年4月7日10时25分,该艇在挪威中立海域熊岛西南公里处水下米航行时VII舱左舷发生火灾,随即封舱灭火。当中央控制室收到VII舱起火的消息后该舱已经无人应答,在38分钟后的11时3分发布警报,11时12分下达上浮命令,但上浮过程中反应堆和蒸汽轮机因舱内大火而启动紧急关闭程序,全艇动力大幅度减弱,随即进行吹除程序加速排空压载水,11时16分该艇成功上浮。11时41分,“共青团员”号向苏联海军司令部发送救援信号并展开全艇自救行动,但内部通信系统、广播系统、抽风机相继出现故障,艇长也未能掌握全艇真实情况,认为可以控制潜艇火灾。从艇长发给司令部的电文中可以看到这个情况:16时35分前:“艇上损管有步骤地在进行中,火势得到控制,海水没有进入耐压艇体内。16时35分后:“艇上火灾增大,必须撤离艇员。”16时41分::“我艇右倾6°,艉倾1.5°,艇员已做好撤离准备。”从这些报告中,暂时不明确是艇长不明确情况还是不敢向司令部发报,但此时潜艇的确已经没有挽救的可能性了。K-艇艇长瓦宁上校,此次事故中遇难16时40分,该艇已经是艇艏严重上翘的状态;4分钟后指挥围壳开始入水;16时50分艇长下令全体艇员离艇;17时08分“共青团员”号以艉倾70°迅速沉没。最终沉没地点为北纬73°40′、东经13°30′,沉没深度为1米,全艇69人中只有27人幸存。下面几张图都是来自“和平”号载人深潜器对“共青团员”号的水下残骸探测结语由于大潜深潜艇和高速潜艇极高的运行成本,所以不管是型还是型都最终黯然退役,即便型没有事故也不会批量生产。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走极端的潜艇与现在的静音潜艇格格不入,但是在那个美苏冷战正处于白热化的年代,任何可能存在突破的技术都会被尝试,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这些潜艇的发展就是完全错误的。型就属于这个时代典型的一种尝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hsqr.com/kfbl/161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