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如何看非洲猪瘟

文章来源:

武志勇博士技术总监

南京农业大学中兽医专业兽医博士

急性非瘟,死亡率可高达90-%;

中等非瘟,成年猪死亡率在20%-40%之间,

小猪的死亡率在70%-80%之间;

慢性非瘟,死亡率在10%-30%之间。

非洲猪瘟是什么病?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Swinefevervirus,ASFV)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非洲野猪、欧洲野猪等)引起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非洲猪瘟病毒是非洲猪瘟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病毒有些特性类似虹彩病毒科和痘病毒科。病毒粒子的直径为-纳米,呈20面体对称,有囊膜。基因组为双股线状DNA,大小-kb。在猪体内,非洲猪瘟病毒可在几种类型的细胞浆中,尤其是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该病毒可在钝缘蜱中增殖,并使其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本病毒能从被感染猪之血液、组织液、内脏,及其他排泄物中检测出来,低温暗室内存在血液中之病毒可生存六年,室温中可活数周,加热被病毒感染的血液55℃30分钟或60℃10分钟,病毒将被破坏,许多脂溶剂和消毒剂可以将其破坏,适应PH范围3.9-11.5。ASFV可经过口和上呼吸道系统进入猪体,在鼻咽部或是扁桃体发生感染,病毒迅速蔓延到下颌淋巴结,通过淋巴和血液遍布全身。强毒感染时细胞变化很快,在呈现明显的刺激反应前,细胞都已死亡。弱毒感染时,刺激反应很容易观察到,细胞核变大,普遍发生有丝分裂。发病率通常在40%-85%之间,死亡率因感染的毒株不同而有所差异。高致病性毒株死亡率可高达90-%;中等致病性毒株在成年动物的死亡率在20%-40%之间,在幼年动物的死亡率在70%-80%之间;低致病性毒株死亡率在10%-30%之间。非洲猪瘟症状类似猪瘟征状,若病猪未及时隔离,则同群很快就被传染,目前无疫苗控制。

非洲猪瘟在中兽医范畴属于什么病?

非洲猪瘟在中兽医领域属于“温病”范畴,其病因是外感疫疠之气,温热疫毒入侵所致气血两燔、气机不畅、火热内实之症,因此出现五脏俱损、肝气上逆、脾不统血、血热妄行、病情进一步发展为气血瘀滞、最后亡阴亡阳而死。从中医角度看,该病发病先从气血两虚动物发病,气血两虚的动物病邪容易入侵,如经产母猪;一般从免疫反应强正邪相搏剧烈的大猪开始死亡,机体免疫力强,感染后斗争剧烈,对机体损伤很大,很容易死亡;但所有猪对该病都没有抵抗力,继而感染全群,发病和死亡只是早晚的事情,后期整群逐渐出现死亡。

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与解剖症状?

临床症状: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最急性和急性感染死亡率高达%,临床表现为发热(达40~42℃),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部分咳嗽,眼、鼻有浆液性或粘液性脓性分泌物,皮肤发绀,后期黄染。个别猪排血便,部分猪站立不稳,出现倒地抽搐、四肢呈划水状等神经症状。自然感染潜伏期5~9天,往往更短,临床实验感染则为2~5天,发病时体温升高至41℃,约持续四天,直到死前四十八小时,体温开始下降为其特征,同时临床症状直到体温下降才显示出来,故与猪瘟体温升高时症状出现不同,最初三至四日发热期间,猪只之食欲,显出极度脆弱,猪只躺在舍角,强迫赶起要它走动,则显示出极度累弱,尤其后肢更甚,脉搏动快,咳嗽,呼吸快约三分之一,显呼吸困难,浆液或粘液脓性结膜炎,有些毒株会引起带血之下痢,呕吐,血液变化似猪瘟,往往发热后第七天死亡,或症状出现仅一、二天便死亡。

剖检症状:皮肤黄染,皮下脂肪黄染,血液凝固不良;在耳、鼻、腋下、腹、会阴、尾、脚无毛部分呈界线明显的紫色斑,耳朵紫斑部分常肿胀,中心深暗色分散性出血,边缘褪色,尤其在腿及腹壁皮肤肉眼可见到。显微镜所见,于真皮内小血管,尤其在乳头状真皮呈严重的充血和肉眼可见的紫色斑,血管内发生纤维性血栓,血管周围有许多之嗜酸球,耳朵紫斑部分上皮之基层组织内,可见到血管血栓性小坏死现象,尤其在腹部内脏或肠系膜上表部分,小血管受到影响更甚,于内脏浆液膜可见到棕色转变成浅红色之瘀斑,即所谓的麸斑(BranFlecks),尤其于小肠更多,切开胸腹腔、心包、胸膜、腹膜上有许多澄清、黄或带血色液体,全身广泛性组织出血。

(1)淋巴结肿大出血,在淋巴节有猪瘟罕见的某种程度之出血现象,上表或切面似血肿之结节较淋巴节多。

(2)脾脏肿大,大小约为正常脾脏的4-5倍,髓质肿胀区呈深紫黑色,切面突起,淋巴滤胞小而少,有7%猪脾脏发生小而暗红色突起三角形栓塞情形。

(3)循环系统:胸膜下水肿特别明显,及心包出血,心包液特别多,少数病例中呈混浊且含有纤维蛋白,但多数心包下及次心内膜充血。

(4)呼吸系统:肺支气管有大量淡黄色渗出液;喉、会厌有瘀斑充血及扩散性出血,比猪瘟更甚,瘀斑有发生于气管前三分之一处,肺泡则呈现出血现象,淋巴球呈破裂。

(5)消化系统:胃肠粘膜出血,镜检下,小肠有充血而没有出血病灶,直肠壁深处有暗色出血现象。

(6)泌尿系统:肾脏肿大,肾脏有弥漫性出血情形,膀胱内膜出血。腹腔大量积液呈血红色。

(7)肝:肉眼检查显正常,充血暗色或斑点大多异常,近胆部分组织有充血及水肿现象,小叶间结缔组织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及间质细胞浸润,同时淋巴球之核破裂为其特征。

非洲猪瘟的中医辨证?

阴阳辨证:非洲猪瘟属于火热之症,属于阳病。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该病是由外感邪热引起,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正邪相搏,斗争剧烈是该病初期发病特征,邪热从阳,邪客于阳而至阳盛,从而出现实热证。“阳盛则阴病”,中后期阳盛而耗伤机体的阴液,就从实热证转化为实热兼阴亏证。病情进一步发展就出现阴阳互损、亡阴亡阳而死。

五行及脏腑辩证:该病来源于非洲南方,五行属火,现在传到东方,五行属木,木可以生火,所以非洲猪瘟在我国传播非常快,发病很严重。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外受火热之邪,肝火、心火较旺,肝气上逆则吐血,心火旺则血热,木(肝)乘土(脾),导致脾机能受损而肿胀,脾不统血,出现全身出血和便血。

卫气营血辨证:一般温病传变规律按卫气营血顺序传变,但非洲猪瘟病邪很强,在卫分时间很短,根本不表现卫分证,病畜体质虚弱时,病邪进入气分的同时直接进入血分,因此表现为气血两燔证。

非洲猪瘟为什么母猪容易发病,而且死亡率比较高?

母猪经过长期分娩生产导致气血两虚,体质虚弱是其容易感染的一个原因,另外母猪因激素调节基础体温较高,代谢较快,肝脏解毒负担重,另外便秘等因素导致体内毒素较多,母猪体内热毒炽盛,所以更容易感染温热性疾病,而且发病后死亡率高,控制难度大。因此根据母猪的易感性,一定要进行母猪体况调理,在疫病防控期间不配种

非洲猪瘟采用中医理念如何防控?

中医理念以治未病为主,《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这段描述充分说明增强易感猪群的抗瘟疫能力极其重要,也有高度的可能性。如何做到“正气存内,邪气可干”?很多对中医认识一知半解的人士认为辅助正气就是使用补中益气中药。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此辅助正气是要调整阴阳平衡,特别是对温热性疾病的预防更不能单纯补气助阳。非洲猪瘟先从气血不足的猪群开始发病,因此补充气血是关键,另外阳病则滋阴,热病则泻火。中兽医综合方案即补气养血、滋阴补肾、清热泻火。

生物安全

病原检测

中药防控

营养调节

四位一体的四维防控手段

我们做个恰当的比喻:防控非洲猪瘟=防火,病原=火源,易感动物=易燃品控制传播途径=控制火源传播,因此防控非洲猪瘟一定是一个全面的过程,不能单靠某一项措施来控制。

生物安全措施虽然不能保证%控制病原进入猪场,但也可以减少进入猪场的病毒量。一个病毒不可能造成发病,就像只有一个小火星并不能点燃一张易燃的纸。因此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必要措施。

病原检测是早期发现病情的一个重要手段,就像早期发现火情及时扑一样。如果起火点和火情不能早期发现,一旦火势蔓延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或者不可控的局面。非洲猪瘟病情如果不在早期发现,造成大面积感染释放很多病原,那病情就会失控。因此及时全面的进行病原检测,发现阳性就立即处理就可以有效的控制。

营养是动物保持健康的基础,营养不足是母猪气血两虚的原因之一,很多母猪血红蛋白远远低于正常水平。樊福好研究发现,发生非洲猪瘟感染的猪群,基本上属于体内蛋白质含量不足(俗称营养不足)的猪群(如母猪、公猪、育肥大猪),机体朊度较低,猪群抗逆性差。总体来看,公猪、母猪的朊度低于30以下(实验室内部标准),建议在母猪料中增加高吸收率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原料,同时可以添加葡萄糖、牛磺酸、柠檬酸,这也属于中医滋阴的一个措施。因此采用合理营养调节手段可以降低猪的易感性,提升猪的抗病力。

中药防控是目前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最有效的防控手段。实践证明很多猪场采用中兽医或老中医提供的方案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中药防控一定要对症下药。

A:阴性猪场预防方案:牛磺酸、柠檬酸、熟地、麦冬、女贞子、金樱子、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多种中药复方提取。重在敛阴生津、滋阴补肾、补气养血。

B:阳性猪场控制方案:牛磺酸、石膏、知母、赤芍、麦冬、大蓟、小蓟、丹参、生地等多味中药复方提取。重在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恶性疾病防治理念







































治白癜风的中药方
天津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hsqr.com/rq/97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